您的位置:首页>保险最新产品>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入

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入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时间:2024-12-17 17:56:10  作者:中国银行保险报

□本报记者 苏洁
近些年,消费金融机构持续增加科技投入,数字化能力持续提升,这为增加个性化产品供给、优化流程体验提供了技术支撑。消费金融行业已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依托数字化手段提升经营效率是赢得市场竞争的重要途径。
近日,金融数字化发展联盟发布《2024年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主题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调研对象覆盖银行、互联网金融平台、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等,涉及信用支付、现金贷和专项消费分期三大类主流消费金融产品,从多方面进行了分析。

消费金融业务更加注重数字化赋能

《报告》显示,89.4%的机构开展了数字化治理重点项目,以构建客户标签画像、数据治理和智能监控预警为重点(见图1)。近五成机构在知识产权持有、前沿技术应用以及联合研究方面取得成果,成果主要集中在信用卡或消费金融业务领域,多为大模型、隐私计算、AI等前沿技术的相关应用。
 


本年度机构数字化赋能的重点多围绕客户活跃度、风控水平、客户数量和业务收入及规模提升。其中,活客上升至最重要的地位,占比达75.4%;其次是提升风控水平和客户数量。在市场饱和度不断提升、信用卡发卡增量空间持续收缩、获客承压的背景下,机构逐步将业务重点转移至存量客户经营。
《报告》指出,机构最期望提升获客、促活与交叉销售等业务板块的数据模型支持力度,以提升获客质量,做好一站式客户经营,提升客户的黏性及留存率。

机构零售与信用卡联动加深

《报告》显示,在获客方面,自营线上渠道和分支机构获客量提升明显,老客户带新客户值得关注。从获客量看,本年度,自有渠道获客量提升最为明显,尤其是自营线上渠道和分支机构,均在30%以上;老客户带新客户的上升比例也较为明显,且调研数据显示,渠道获客不良率在所有渠道中最低,机构可将其作为常态化高质量获客渠道持续投入。
调研显示,信用卡/类信用卡产品线上渠道获客成本为276元,线下渠道获客成本为240元;大额消费信贷线上渠道获客成本为344元,线下渠道获客成本为375元,均较去年显著上升。由此来看,获客成本持续攀升,信用卡线上、线下获客成本均低于大额消费信贷,存量用户潜力需持续挖掘。
从客群来看,返乡青年在旅游、养身健康场景展现出明显偏好,高线城市银发群体对医疗健康的关注显著高于其他客群,蓝领新市民青睐“经济型”的旅游场景,新生代年轻白领对旅游场景中的演出门票消费明显上升,小镇中产(三线及以下城市,县镇与农村地区的公务员、事业单位或者国企的优质用户)在旅游场景的消费增加较多,高净值用户对子女教育培训的消费较高(见图2)。

从产品来看,银行现金贷产品认知率、办理率、常用率较去年均有提升。银行现金贷产品的常用率为40.1%,较去年提升13.1个百分点,专项分期产品常用率为36.6%,较去年提升10.1个百分点。银行信用卡用户平均年化利率为8.4%,低于互联网金融平台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
从消费贷产品的资金用途来看,因旅游度假、医疗健康和家用电器的购买而产生资金缺口的消费贷用户占比较高。整体消费贷用户的平均利率为8.0%,略低于去年的8.4%,银行平均利率为5.9%,互联网金融平台平均利率8.7%,持牌消金利率最高10.6%,所有机构消费贷利率较去年均有下降。
银联数据咨询服务事业部总经理倪明表示,通过5年的跟踪调研发现,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持续加深,消费金融市场竞争加剧,获客成本显著上升。在下一步的发展中,信用卡等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模式将从资源驱动逐步转向科技创新驱动和精益管理驱动,银行等机构应加强数字化技术在各板块的应用,以实现提质增效。

五成以上机构加强黑灰产防范

《报告》显示,五成以上的机构加强了防范黑灰产扰乱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
消费金融在经历了高速发展阶段后步入了规范稳健发展的阶段,监管日趋完善,机构愈发“内卷”,业务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加剧。
业内资深人士建议,在收入端承压的背景下,成本管理将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银行等机构可以在内部资源协调、数字化工具运用、优化组织流程等方面予以关注。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消费金融面向广大个人客户,本身潜在客户群体规模大,单个客户金融需求量相对较小,并且在信息透明度等方面弱于对公客户,这意味着其更适合数字金融发展模式。通过数字化转型或者发展数字金融,以数字化方式服务消费金融客户,不仅有助于金融机构更好扩大服务覆盖面,而且有助于客户提升金融服务体验满意度。此外,数字金融在消费金融领域应用可以更好实现场景化营销、迭代式创新、精细化管理、无接触服务等,但面对各类电信诈骗等,也需要金融机构通过强化金融消费者教育、完善内部管理、加大科技手段应用等,有效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