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金融文化>凤凰山下的琴声

凤凰山下的琴声

来源:广西金融信息网  时间:2024-12-04 15:29:27  作者:蒙广盛

    山里的故事山也似的沉。
    在中国人寿定点帮扶的广西天等县进远乡进远村凤凰山下,有一个别具一格的山洞,长年泉水叮咚,流水潺潺,像妙曼的少女抚琴发出的天籁之音,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称它为“琴洞”。
明代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9月20日),徐霞客来到镇远州(今为天等县进远乡,见2011年版《徐霞客游记》,中国古籍出版社出版)。根据明代《镇远州土司底薄》记载,徐霞客到达进远乡的翌日清晨,冒着毛毛细雨随州官赵人伟和土目等人来到进远村凤凰山下的“蛟龙洞”,打着火把进洞200多米考察水文地理。见洞中石钟乳、石笋、石柱从洞顶倒挂下来,千姿百态。洞内流水因石而转,石因水而鸣。徐霞客问土目:“此洞何名?”土目说:“壮语叫‘蛟龙洞’”。徐霞客道:“称‘琴洞’为佳”。徐霞客还认定镇远州是左右江分水界,为后人治理江河提供了科学依据。
   我沿着徐霞客的踪迹走进“琴洞”,探访这亘古神秘的天然洞穴。
初春的“琴洞”开始洋溢春的信息。走近洞口,就听到风吼声嚎。山上,映入眼帘的是一簇簇枯草中绽出的翠绿嫩芽,沐浴着春晖,木棉花、凤凰花、苦楝花、风铃花;密林、峭岩、险道、石岭,还有长年生活在山上的野猴、松鼠、山鸡,源源不断往洞口流淌的潺潺水声……
“琴洞”直通山外的布音水库,终年积水,溪水清澈,岩石林立,路径崎岖。
   说是小溪,其实不小,洞内多处有篮球场宽敞,延伸长达3000多米,山里人常年在这条溪河边洗衣、钓鱼、提水浇菜,还在洞口下游砌起一个水池蓄水用于农田灌溉,命名为:“润心泉”。
   洞内十分险奇,连峰夹嶂,危崖叠翠,倒影江潭。洞壁上有成群倒挂的蝙蝠。当我沿着洞口往洞内探,只能抓着岩石移步或猫着身体往上攀爬。沿着河床淌水走不到30米,双手就被粗糙锋利的岩石划破。洞内百米处有一个“湖泊”,水中有小螃蟹和通体透明又叫不上名字的小鱼在爬行、游动,水珠从洞顶滴落,水流湍急,酷似“万丈深壑”,这是进洞的必经之路。
   走过“万丈深壑”,我就得趴下来,像骑马一样骑在石头上,双手按住石块,一寸一寸往前挪。虽然时值初春,“琴洞”的水还是刺骨的冷,寒风如刀。
我没有借助绳和攀岩工具,是脚穿水鞋打着手电筒向“琴洞”里的“耸入云霄”挑战的。越往深处,洞穴就越潮湿寒冷,人不禁打着冷颤,手脚都变得冰凉僵硬。
  “琴洞”里怪石林立,大如猛虎、恐龙,小若青蛙、昆虫,人只能蛙跳式前进,小心翼翼走不到10分钟,体力显著下降了,加上洞里潮湿寒冷,每走一步如同去闯天险。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全部汇聚在这巨大的生命洞穴里。有的象挺拨的山峰,有的象长悬和瀑帘,有的石盆象盛开的莲花,有的象古怪的生灵。栩栩如生,洁白如玉,使我惊叹“琴洞”的神奇和美丽!
我从一池半月形的“池塘”边走过,又一阵强劲的山风从前面袭来。下了一段乱石坡,我跳上水声隆隆的石头上,回眸望一眼水声如琴的洞顶,嗬!一个葱葱笼笼、云雾缭绕的“大峡谷”跳入眼帘。
眼前景色越来越宜人,两旁“山色”似乎由黄变青,“杂树野花”也逐渐繁盛起来,一阵阵温热的山风迎面扑来,脑门沁出串串汗珠。
我呼哧呼哧喘着粗气,来到谷底,挑了一块“碧草松软、繁花盛开”的平石小憩,似乎踏入万花丛中。溪水绕石而过,溪边长满各色无名“野花闲草”的青苔,一种要窒息的感觉突然袭来,脚步也飘飘然像喝醉酒一样。心想,春天到了!这应该是徐霞客所说的左右江分水界吧。
   小憩片刻,带着春的气息,我又走进了“盛夏之旅”。小溪旁的石柱越来越多,像树像山,间或还有一两棵“鲜花”盛开。“太阳”顶着头上晒,身上的汗水不停地往外冒,闷热的气流迎面扑来,“荷花、牵牛花”成林了,“芭蕉树”稠密了,“树林”边的“野果”也多了起来:夏天已经悄悄来临……
   沿溪而进,惟妙惟肖的怪石形状各异。有的像石盆、石凳、石桌;也有的像人、物、兽;更有的像楼房、森林、湖海。沿途有的长着形似鲜红色的“辣椒”,漫坡绽放着白色小花的“桂花”、“昙花”和“蝴蝶兰”,其间偶尔挺起几片“绿叶”。越往里走,树木就越发的矮,花儿也渐渐“凋零”,有的“树木”甚至全部消失,只有脚下的青苔“小草”在风中瑟瑟发抖。有一块淡黄色的毛绒绒形状花蕾的石头,那是秋天的“金花茶!”。此时已感到凉若深秋,那就是秋天了吧!
沿着手电光线再向前走,我已完全在溪流穿行而过的碎石滩中行走。可是,令人惊奇的是,在不远处的大块积水旁,却长着成片伞型的小石柱,像无名野花和傲雪的“梅花”和“李子花”。
更让人难受的是因缺氧带来的头晕眼花,我只好柱着拐杖驻足原地喘息。待气喘匀后,又一步一挪地向洞内挺进。这时,我脚下的水胶鞋已被溪水打湿,冰凉的溪水冻得脚趾头阵阵发麻,
身上穿的长䄂衬衣完全失去了作用,不禁叹息:“冬季来临了!”
  “琴洞”的源泉纵横蜿蜒,像一条巨龙横卧在大山腹地。它凭借凤凰山巍峨的身躯,孕育出左右江的分界水系,使分布在巴发屯九峰山、农屯山坳、怀屯山弄和布腰水库的水域若晶莹翡翠,镶嵌其间。据说,这里的野生植物多达300多种;几十种飞禽走兽常常出没于林间草丛。
   我深为“琴洞”产生如此分明的“春、夏、秋、冬”四季差别所折服。广西的碳酸盐面积占了整个自治区面积的41%,由东北往西,有大面积的喀斯特地貌出露,东面方向也有零星分布。加上广西地处亚热带季风区,降水丰富,给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因而进远山体的洞穴保存丰富多样的喀斯特地貌形态,呈现一洞四季的神奇“生态环境”实属自然现象。
断垣、颓壁与荒丘;湖海、森林与走兽,留下了我一串串被流水打湿得非常模糊的脚印,也留下了沉入洞底的化石和其它古生物的残骸。
我从神秘而奇妙的“琴洞”走出来,一缕霞光映红了凤凰山。沉睡的山洞苏醒、复活了,僵冷、漆黑的岩洞又翻开了新的一页。又是迷人的春天,又是参天的古榕树,又是葱茏的绿草坪,又是鲜艳的花枝头。望不尽的绿油油,读不完的红艳艳。
圆月缺了,缺月圆了。我读破了许多圆月,也读圆了许多缺月。
我在凤凰山下的“琴洞”边上驻村扶贫三年。虽然,这里的山势陡峭,乱石裸露,却有一条笔直、平坦的“复兴路”伸向山间。“复兴路”两旁绿浪汹涌,满园的花瓣馨香随着阵阵清风扑面而来。这树,是进远人用振兴的热血染绿的;这花,是进远人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的。
进远,曾是一片贫穷的土地。进远人都说,这里是“山中之山”。
进远,也曾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进远人都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
   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实施,驻村队员每天都迎着朝霞和冒着酷署严寒从“琴洞”前入户帮扶,傍晚又踏着夜色回到村里,人迹稀少的“琴洞”前有了许多笑声和歌声。
   岁月悠悠,大山默默。进远人开山造林栽下的果树和中草药材,如今长势喜人,有的已是“遮天蔽日”,绿浪滚滚。养殖的花海土鸡、陆基鲈鱼常年供不应求,大石山区终年不绝的滚滚财源,为“山里人”唱起了赞歌。
   我徜徉在繁荣而又宽敞的“复兴路”上,运送农产品的车流从眼前飞奔而过,进远村创建的“十里花廊、桂风壮韵”成了一张明片,被天等县列为创建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进远变了!变成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我为进远乡村振兴的成就而感到骄傲,也为进远未来的美好远景而陶醉。
   站在“琴洞”上放眼望去,进远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文字,全都写在这稻浪滚滚、牛羊满圈之上;富裕与小康、信心与决心的文字,全都写在这大石山上,谱进奋进与振兴、责任与担当、欢乐与希望的乐章里。
   我翻阅“琴洞”的每一页,每一行,细读她字里行间那些绿色的神秘和红色的传奇,读那耸立的山峰和云雾缭绕的山魂,读那炽热的情怀和山里人的牵挂。
   云雾间已撇下无数次的风雨雷霆,但大山依然展示她的万丈深渊。地壳运动爆发过无数次的火山熔岩,而她依旧是从容不迫,直指苍穹。她随时可歌,随时可舞,随时可沉默,随时又可迎风怒吼。有时她还是圆月下的缄默,缄默得像安详、熟睡的婴儿,瞬间又变得雷霆万均,爆发得像狂醉、疯癫的酒神。然而,几个时辰过去,又是一座盘脚而坐的山神,一脉绸缎如纱的缥纱。这里的大山,愤怒时如此长啸,悲伤时又如此动情。她的高歌与呜咽,她的纯情与傲骨,她的豪放与婉约,就像一部在狂暴与温顺、喧哗与放浪中不断摆动的故事,使我壮怀激烈,倍感力量。
  在“琴洞”,我不倦地阅读她的烟波与浩渺,阅读她的喧嚣与骚动,旋转的流水壮丽而浑厚,却充满生机、活泼、朝夕和春秋。我开始读懂了“琴洞”激荡的诗文和跳跃的故事,也读懂了她轻漾的暖流和放纵的怒涛,更读到了她紫色的深思与激烈的爆发,正如风情万种的淑女一样,常常徘徊在我的梦里,成了我灵魂的家园。我想,如果徐霞客今天重访进远,一定会为她日新月异和翻天覆地的变化所折服。因为,没有一种力量能剥夺她的雄浑与豪迈,千峰之上、浪谷之间,全部记载了她浩浩荡荡的灵魂和不可征服的尊严。
我拥有了山的脉搏,山的灵魂;我也拥有了山的妩媚,山的豪强。一切,已打下山魂的烙印。今天,我带着复活的眼睛,在星辉抚摸的山巅上,重新阅读这千峰万仞,重新阅读这壮阔诗篇。
   我风尘仆仆踏进层峦迭嶂的进远,足迹印在了这山山岭岭,不知走了多少山脉和枯沟,趟过多少泥泞和田垄。我知道,进远在这绿树如茵、振兴如潮的大地上,凭“琴洞”这股源源不断的清泉,便会有百株、千棵、万亩葱绿的果树和块块金黄的稻田。
进远恰似镶嵌在茫茫大山里的“翡翠园”,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仍在继续,而且日复一日地挺向纵深,如火如荼。
  进远,记住了这悠悠的振兴曲。
  进远,看到了这拳拳的赤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