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西金融信息网 时间:2024-12-04 15:32:55 作者:蒙广盛
九峰山脉,莽林敝怀,群山挥臂,深情地托起一座耸立的石山——岜马山。
虽值初冬,可这里仍是清新凉爽,目光所及,峰峦披翠,谷壑流影,百花争妍,万木葱茏。就在这块土地上,有个村庄名字,酷似响起的一声惊雷,震撼大石山区,她叫“红军村”。
“红军村”地处广西天等县进远乡政洲村岜马山下,东向旗山,南望顶山,西临鼓山,北靠龙山。石山丛中,岜马山并不雄伟,却异峰突起,直插云宵,横亘在进结、进远、宁干三乡之间。岜马山中,洞内沟壑纵横,曲折迂回,绵延不断。而在岜马山的悬崖峭壁上,赫然雕凿着“红军村”三个鲜红大字,山脚下岩红崖壁的“旗山底洞”上方,也镌刻着“红七军兵工厂遗址”八个大红凸字。当年在天等县镇远乡境内规模最大的“红七军兵工厂”就坐落在这里。这座充满英烈豪气的山洞,是以农民自卫军隐藏山洞为红七军制造枪支弹药的兵工厂,并在岜马山下抗击国民党围剿的阻击战中名垂青史。
1928年夏,左江农运干部彭立(彭光荣)受组织的委派,奔上岜马山,来到镇结县镇远乡政洲村进行革命活动,为扩大革命活动区域,打通左右江革命联络线,中共右江恩奉特支书记余少杰选派党员干部梁有芳、赵世同、黄立蓬等人到政洲村指导农民革命运动,帮助组建农民协会和农民武装,领导农民开展打土豪,反抗国民党斗争。1929年6月,更政、下洲等村屯均建立了农民自卫队。同年11月,队伍发展到100多人枪。在彭立的指导下,将全乡农民自卫队集中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政洲独立营”(又称镇远乡农民自卫军独立营),营部就设在政洲更政村。
为了充实和加强农民自卫军的武器装备,1929年6月,县泰卫军在镇远乡更政屯原村小学后面的大岩洞里办起一家兵工厂,由赵万奎任厂长,赵荣安任副厂长,赵建卯、赵建图、赵建官等为技术员。在此期间,制造了40多支长短枪,七、八门土大炮和数千发子弹,充实农民自卫军独立营装备。
1930年10月,国民党镇结县民团副司令龙琪纠合土豪武装,直扑岜马山地区,先后两次组织500多人围攻更政屯,妄图一举摧毁岜马山农民自卫军和兵工厂。更政屯军民众志成城,视死如归,当时全村还有100多名热血男儿弃匠从戎,踊跃参加农民自卫军。他们凭着山上的碉堡和坚固城墙痛击敌军,敌人被溃败后连滚带爬仓皇逃下山后撤回县城。
1930年11月,恼羞成怒的国民党镇结县民团副司令龙琪不甘心失败,又和陆光华勾结养利县(今大新县)叛变投敌的冯飞龙(原左江第一路游击司令),网罗1000余名反动武装向更政屯大举进攻,铁桶式围剿我红色根据地,欲置农民自卫军于死地,扑灭革命火种。
面对强敌,更政屯军民毫不畏惧,提出“肚饿顶五十,肚饱顶五百,共歼来犯之敌”的抗敌口号,并在村前岩崖上书写“军民齐心,一致抗敌”等反围剿革命标语。
战斗中,更政屯军民在独立营指挥员的统一指挥下,安排部分兵力把守旗山大岩洞正面防线,游击队员和群众则配合防守侧翼。防线虽长,但山势险要,整个山坳像块斜放的石板,又滑又陡,农民自卫军还利用这种特殊地形,修建坚固的碉堡和城墙。当时枪支弹药奇缺,无法满足作战需要,军民和游击队员就以刀枪、铁棍、木棒抗敌,还就地取材,在阵地上垒起“石头阵”,把各种各样大小石头,一堆一堆,一层一层垒起来,即可做掩体又可做武器。
千余名国民党民团从正面进攻。山道就像一个口袋,两边都是直上直下的悬崖峭壁,越往里走,越窄越陡,慢慢只剩一条“羊肠小道”。农民自卫军在这里摆下战场,杀得国民党民团人仰马翻,扔下一具具尸体仍不甘心,又分出一部分兵力悄悄迂回到军民自卫军把守的侧翼防线。
岜马山石头早已等着国民党民团送命。匪兵低着头,喘着气,沿着山坡一步一步艰难往山上爬;农民自卫军瞪着眼,沉着气,隐蔽在“石头阵”后面,等到国民党民团快到山坡时,一声号令:“打!”山坳里顿时枪炮齐鸣,齐射敌军,没有武器的农民自卫军则三个一伙,五个一群,把一块块锋利的石头扔向敌军。一石带百石,百石带千石,霎时间,整个山坳的石头像雨点般飞向敌阵,只听匪兵哭爹喊娘,无处可躲,有的脑袋开了花,有的手脚被砸断,还有的当场被砸倒趴在地上,动弹不得。
此次战斗,农民自卫军顽强与敌展开了3天3夜激战,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敌军损失惨重。但由于敌众我寡,力量悬殊,农民自卫军伤亡严重,有9名指战员在阵地上壮烈牺牲,最后敌军冲破城墙,越过“石头阵”,农民自卫军被迫分散突围,村子陷落,全屯187座民房全部被烧毁,牲畜、家禽和其他财物被洗劫一空。至此,政洲村农民自卫军解体。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政洲人民在创建和巩固发展右江革命根据地中作出了贡献,成功粉碎了桂系军阀,镇结县民团、警兵、土豪武装和叛匪冯飞龙部10余次围剿,毙、伤、俘敌近100人,缴获各种枪支近100支。
解放以后,岜马山区人民仍过着贫困的生活,年人均收入不到百元,群众想盖房子,制作家具,都只好在石头上打主意。说来也巧,山里的石头坚硬,纹路清晰,色泽洁净,棱角分明,厚薄均匀,隔热隔音,加上它又很特别,拿着钢钎顺着石缝用力一撬,就可以撬出一块块光滑的石板来,小的桌面一样,大的达半间房,而且厚薄均匀,白里透灰,很受当地老百姓欢迎。天等县老百姓天生又是石匠手艺好,就用石头垒墙,以石头当砖,盖起新房,连屋里的火灶、桌子、凳子都是用石头做成。村里许多木楼、瓦房甚至有钱人家都用它作地基和装潢内外墙壁,成了当地建筑市场的紧俏货,许多进山的客人来到岜马山,被那原始奇美、自然朴实的石头房子所吸引,赞叹不止。
当年,由于条件有限,经济不发达,从镇远乡通往山外只有一条黄泥路,老百姓出山赶集都要走大半天,遇到雨天更是难走,黄泥粘住鞋子拨不起来,只好提着鞋子光着脚走路。开始,谁也不相信这山上的石头能有什么用,没人肯出这种冤枉力气,几个乡干部就组织群众开采石头打成石碴用来铺路,山外的大卡车、手扶拖拉机、挖掘机都能开进山里。
改革开放春风吹进岜马山后,打开了大山的致富大门。岜马山的石头成了当地群众的致富石,人们把一块块石板采出后,运回村里建房、修渠、铺公路,那怕是修猪圈、围菜园、隔田垄都离不开山上的石头。一些商人甚至挑选一些有特色岩石进行加工,用电锯锯成各种不同形状的石板,然后打磨光滑,包装木箱,装上汽车,源源不断地运出山外销售赢利。当地群众称赞岜马山的石头,是战争年代的“胜利石”,改革开放的“致富石”。
一次偶然机会,进远乡党委书记甘露丹、乡长李军领我造访政洲村,让我读到了“红军村”石头上的那一页历史。看着那山山岭岭,凸凸凹凹的大山,我切实没有想到,山上的石头竟然还有那么多用途,被赋予那么多动人的品格。先驱者遭逢的种种困境,困境中显示的智慧和韧性,从坚硬石头的许多故事里,大概都能够想见。
可以说,岜马山上的每块石头都缩刻着那个时代的一篇中国革命斗争史。可想而知,90年前,当一群衣衫褴褛、疲惫不堪的农民自卫军英雄们,被国民党民团穷追不舍,不得不遁入大石山区,最后在政洲村的岜马山下落脚,建起支援红七军兵工厂的时候,他们就和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年,这支红色队伍,进山时由于长途行走,脚被石头划破而化脓溃烂,有的伤病员走不了,其他战友就背着他们赶路;有的重伤员动不了,他们就上山砍来两根竹子用背包带绑起来抬着重伤员走,好不容易才摆脱敌人尾追。
在陡峭的岜马山下,四面环山,只有一条通往山外的黄土路穿山而过,我想象着当年那“羊肠小道”式的战场:一群穿着草鞋、饿着肚子打仗的农民自卫军,是怎样把山上一块块石头搬过来,又在前沿阵地上一排排垒起来,既作为壕沟又作为掩体。
据村里的老人回忆,在通往天等山外的小路两旁,农民自卫军的指战员在碉堡和城墙上摆满了石头,设成一道道防御工事,进犯者接近路口,就用石头砸。十万石头十万兵。这支枪弹奇缺的队伍,就凭着那“石头阵”,叫围剿的敌人吃尽了苦头。我想,光是搬运山上的碎石块,就得动员多少人力啊!当年镇远乡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到万担,又经常遭匪兵烧杀,几乎成了人烟灭绝的荒山野岭。当时兵荒马乱,方圆十里的镇进乡里也难找到千人来。
当弱者被不合理的制度、不公平的命运逼到绝境,为了生存,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会创造出多么惊人的奇迹!而中国诗画里常见的石山峰或刚劲、或飘逸、或倔傲的人格化石头,在这儿,不得不用于以血还血。但这只是它品格的一面,在岜马战场上,它是以同样近乎原始的方式,被用来消除无尽的血腥。所以,政洲村虽是一个很不显眼的地方,但是,就在这么一个地图上都找不见的小村庄,却因为在旗山底洞秘密修建一座兵工厂,支援红七军革命斗争而闻名。
走进政洲村,我参观了“红七军兵工厂遗址”,当年在山洞里造枪造炮的石凳、石桌依然存在。当年在这里,曾源源不断为农民自卫军提供大量的武器弹药。如果说,岜马山阻击战所显示的是革命者的坚韧,那么在这儿,就更多显示出他们的智慧了……
在芳草萋萋的旗山脚下,在清水潆洄的村口旁边,建有一座醒目的“赵万福烈士之墓”。1930年10月,政洲农民自卫军税收员赵万福、赵朝理前往镇结收税,在“重立”处被龙琪匪兵杀害。乡亲们十分悲痛,就在村口旗山脚下选出一块山地,安葬为国捐躯的烈士赵万福忠骨。90年来,每年的清明节,乡亲们和在校师生都要来到这是,站在寒风凛冽的村口,默默为烈士献花默哀。
我缓步来到烈士墓前,步履轻盈,深深鞠躬,唯恐把已经长眠的战友吵醒。随后绕着墓碑,仔细地、一字一句地吟诵着碑文,轻轻地、反反复复地抚摸着碑身。
伫立良久,我思绪万千。那场伟大的革命斗争已经过去九十年了,虽然烈士之墓地处偏僻山区,并不十分显眼,但烈士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慷慨赴死,英勇就义,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又最宝贵的生命,他们是真正的、名副其实的平凡英雄……
我读着碑文,眼里早已噙满泪花。是啊,我们的前辈出生入死,用生命和鲜血铺就了共和国成长的道路,他们长眠地下,对未来的我们没有什么要求和渴求。作为后来人,我们不能忘记也没有权利忘记先烈的功绩,他们那种为新中国成立勇于献身的精神,正是我们今天开拓进取的动力和源泉。
据说,赵万福烈士牺牲后,原本是要把他安葬在遇难村外那个无人居住的“重立”小山坡的,但村里老人们则说,让孩子一个人守着大山,连个伴也没有,该多孤单啊。最终安葬的墓地选在紧靠村口的公路旁。进远乡普通人过世,修的墓并不是像城里人集中在墓地用大理石砌成一排排的那种,它仅在一个略高于地面的山脚上用黄土垒积而成的土丘,在土丘旁立一块记录生平的墓碑作为标志,乡亲们管那土丘不叫做“墓”,而称之为“坟”。老村长是个耿直的人,他说,赵万福烈士和咱们不一样,他可是一个为国献身的好兵、烈士,是咱们村的光彩,咋能让他躺在土坟里呢?咱们还是为他修个烈士墓碑吧,免得日后子孙们忘了他是什么人。但要修个像样的墓碑要花不少钱呢,那时一天的劳动日仅值几毛钱的乡亲们,连填饱肚子都成问题,聚起这笔钱来谈何容易,还是等以后有了钱再修吧,最终安葬赵万福烈士的也是那种用黄土垒成的坟。
年复一年,赵万福的坟却总是来人。学校的老师们总要带他们的学生到这里来,讲赵万福,讲赵万福的故事。而村里的年轻娃子参军,乡亲们敲锣打鼓把他们送到村口,每一次都要在赵万福坟前停下来的,嘱咐又嘱咐,叮咛再叮咛,到部队上要进步,要学好,像赵万福那样好好干,可别给乡亲们丢脸呢。那坟便有了墓的庄严。尤其是到清明节,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们,总是要在儿孙的搀扶下,来到赵万福墓前,摆上祭品,燃着“寿衣”、纸钱,像一个母亲呼唤儿子那样低低诉说着,孩子,我们给你送衣服来了,快来拿走吧,当年你对我们知冷知热,现在天凉了,要多穿几件衣服啊。年轻人则来到坟前默默无言,沉思许久……
那是一种朴实的民风,赵万福虽然不是雷锋、王杰,但他在家时是个好青年,参加了农民自卫军又为乡亲们争了光,乡亲们都把他当作英雄供奉。直到2008年,上级党委政府拨下专款,专门为赵万福烈士建起一块墓碑,乡亲们又在墓旁植下树苗,如今已是杯口粗的小树了,叶繁枝茂,一片生机。
2016年打响脱贫攻坚战以后,政洲村的社会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昔日既无一家手工作坊,又无半间楼房的深山老林,而今全村每家每户都建了几层楼房,大批的村民奔向广东、深圳、福建等全国各地务工,全村人年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以上,被天等县认定为“非贫困村”。
漫步深藏在岜马山腹地的政洲村,映入眼帘的是漫山遍野绿树、金黄色稻田,村民鸡满舍、猪满圈、牛满栏,山区人民又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集资建立村民合作社、农产品加工厂……丰富的资源,源源不断招来山外的“蜂蝶”。
几年时间,政洲村的变化,得益于党的脱贫攻坚好政策,乡亲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进远乡驻村扶贫工作队分队长赵如强告诉我,2021年进远乡将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掀起轰轰烈烈的“乡村振兴”,政洲村也将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兴建,统一绿化,村口的那条路也要扩建,这样一来,村口旁“赵万福烈士之墓”也要绿化,要把政洲村建成一个“花园乡村”。
赵如强说,岜马山蕴藏着丰富的红色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政洲村民把红色革命人文景观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在岜马山腰镌刻了“红军村”三个大字,形成了山区别具一格的旅游山村,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现在的岜马山,既有山区的繁华,又有山区的宁静,既是红色教育的基地,又是旅游、避暑好地方,每年接待游客也在不断增多……
赵如强还介绍说,如今的政洲村辖训外、训内、龙审、巴岭、下洲等5个自然屯,全村建有1个党总支部和5个党支部。近年来,政洲村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养牛产业,全村肉牛存栏1000多头。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实施精准扶贫项目5个,一事一议屯级道路硬化项目3个、下洲屯太阳能安装项目1个、训外屯戏台项目1个,训内屯排水沟及村头路面硬化项目1个,危房改造政策惠及10户。政洲村原来由一个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技术薄弱的封闭型小山村,一跃成为进远乡发展特色产业红火的村庄,全村生产总值逐年递增,较大提高了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经过几代人努力,如今的政洲村成了一座新兴乡村。登上岜马山的制高点眺望村貌,但见高楼鳞次栉比,亭台楼阁依山而立,崭新、宽敞、明亮的村委大楼、学校、体育场和戏台就建在“红七军兵工厂遗址”前,纪念石碑巍峨挺立,绿色花圃丰姿绰约,宽阔齐整的村道到处车水马龙,映照蓝天的水面波光荡漾;绿荫里、花丛中,飞檐翘角闪烁光芒。最使我惊叹的是,政洲村民不仅按原貌修葺、恢复了兵工厂遗址,还自愿捐款在旗山脚下镌刻歌颂革命先辈丰功伟绩的碑林、诗词碑。高处望去,村里一幢幢充满现代化气息的高大楼房建筑,与“红七军兵工厂遗址”交相辉映,浑然一体,似乎让人们在品尝小康生活的同时,莫忘岜马山的过去……
政洲人在乡村振兴中,正在续写自己的历史,她画出了一道平坦而又令人信服、向往的鲜明轨迹——奔向小康社会。
是啊,英雄,是国家和民族的脊梁,每一位英雄都是一曲激越奋进的赞歌,无数平平凡凡英雄汇成的长歌,谱写下的是革命英雄主义的乐章。中国人民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走过了艰难而漫长的战斗历程,形成了特有的革命英雄主义传统,造就了千千万万个英雄人物和模范群体。
战争年代,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有多少革命先烈浴血奋战,视死如归。我们不会忘记东北抗日联军“八女投江”的女战士们,为了掩护部队突围,主动吸引敌军火力,战至弹尽粮绝,互相搀扶着,高唱着《国际歌》,毅然向乌斯浑河中心走去;我们不会忘记狼牙山的“五壮士”,在与百倍于我的日本侵略者激战一天之后,为了不让敌人发现主力部队转移的方向,遂向棋盘陀顶峰撤退,弹药打光了,砸毁了手中的武器,昂首挺胸,纵身跳下百丈悬崖;我们不会忘记黄继光,在抗美援朝的上甘岭战役中,为了给战友们开辟前进的道路,竟用自己的胸膛挡住了喷射着弹火的火力点射击孔,直至壮烈牺牲。他们以自己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响彻云宵的正气歌,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赤诚之爱。
中国人民革命英雄主义的风采,岂止仅仅体现在战场上,在和平的环境里也同样闪烁着辉煌。
罗布泊核试验场,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蘑菇云升起的地方。当人们为我国拥有各种核武器而欢呼的时候,谁都忘不了一串串熟悉的名字: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王淦昌……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数不胜数的无名英雄,今天的祖国大地才泥土含香,繁花似锦。
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更多的英雄人物和模范群体,并不是从枪林弹雨中走来,也并不是担负特殊任务的“幸运者”。他们大多数是普普通通的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却兢兢业业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黄文秀就是一位在脱贫攻坚战中的平凡英雄,她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她时刻牢记党的嘱托,继续传承红色传统,立下脱贫攻坚任务“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铿锵誓言。她自觉践行党的宗旨,始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装在心间,推动实施百坭村村屯亮化、道路硬化和蓄水池修建等工程项目,带领群众发展多种产业,为村民脱贫致富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汗水。2019年6月17日凌晨,黄文秀同志在突发山洪中不幸遇难,献出了年仅30岁的宝贵生命,被追授“时代楷模”、“全国三八红旗手”和“全国脱贫攻坚模范”等称号,她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