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时间:2025-04-23 11:48:01 作者:房文彬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本报记者 房文彬
近年来,国际经贸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美元利率高企提升国际市场融资成本,进口商融资压力增大;在绿色转型趋势下,新能源项目如雨后春笋,对融资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信保创新发展卖方信贷,以金融助力提升我国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卖方信贷是指出口商在出口交易中向进口商提供延期付款的支付便利,出口商交货或完工后,进口商在一定期限内向出口商分期付款。卖方信贷支付期限一般在两年以上,其实质是出口商垫付生产或建设资金,为进口商提供融资支持。
“以往,出口企业开展卖方信贷要么难以融资,要么会增加巨额负债,产生大量长期应收账款,生产建设资金‘融不了’‘融不好’制约了企业开展卖方信贷的积极性。”中国信保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国企业开展的中长期出口融资项目中,买方信贷项目占据绝对多数,卖方信贷项目数量不足1/4、金额不足1/5。如何打通卖方信贷发展的堵点、卡点,进一步释放我国出口潜力,成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新命题。中国信保着眼解决出口企业开展卖方信贷的痛点、堵点,以模式创新构建卖方信贷合作生态,推出出口延付合同再融资保险建设期融资模式(以下简称“再融资创新模式”),为出口企业建设期内“卖断”长期应收款提供解决方案。
例如,面对新能源项目激烈的国际竞争,为抢抓项目机会,国内某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向海外业主提出“卖方信贷4年延期支付”合作条件,将“业主找融资”变成“我为你融资”,成功获得风电设备供应合同。为解决建设期资金问题,该风电设备企业与中国信保、某外资银行合作采用卖方信贷再融资创新模式,以银行承兑远期信用证作为债权确立条件,在建设期内进行应收账款“卖断”融资,实现了项目“即期收汇”。值得一提的是,该风电企业作为民营企业,通过外资银行的应收账款“买断”融资,解决了需对贷款主体授信的融资困局,为广大民营出口企业开展结构化融资、解决融资难提供了现实范例。
再如,国内某民营企业在某国投资矿产项目,由于投资巨大,企业面临融资的合理安排问题。国内某大型工程承包企业通过公开招标成为项目总承包方,但条件是工程承包企业能够协助业主解决项目建设融资,双方因融资条件、收款风险等问题谈而未决。在了解到投资企业的资金诉求后,中国信保积极参与解决各方需求,提出由工程承包企业进行应收账款融资的合作方案,给予投资企业6年延期支付便利。工程承包企业则借助中国信保再融资创新模式,将建设期内确立债权的应收账款“卖断”给银行,获得银行更低的融资利率。此方案既免除了投资企业的融资操作负担,又降低了融资成本,按照市场原则,成就了“中国投资中国建设”的佳话。